惜文读书笔记 心理学 墨菲定律 读书笔记 阅读摘抄 豆瓣评分 7.8

墨菲定律 读书笔记 阅读摘抄 豆瓣评分 7.8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真的我” 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真的我”

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

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有社会反馈决定的。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所谓“先入为主”,其实归根结底是接收的信息量太小。

避免“沉锚”: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瓦伦达心态: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

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

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导致反应变慢,思维变得迟钝。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观影者所看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的联想的心理投射而已。

可口可乐=蝌蝌啃蜡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如果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全部可能性,只要事情有做错的可能,那肯定会有人去把事情做错。

四个方面的内涵:

  1. 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2. 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 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4. 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必然会出错。

墨菲定律提醒我们:要从细枝末节上重视出错的各种可能性,事先做好周全的预案。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反而可能会产生关键性的灵感。

所谓的“酝酿”过程并不是停止思维,而是将原先的整个思维过程转入潜在的意识层面。

即使我们停止思考问题,大脑中收集到的资料也不会消极地储存在那里,它会一直在意识深处,重组、加工原来存储的那些资料,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会习惯地将物质世界划分为有次序、有组织、可预测、可控制的世界。

要时刻提醒自己——凭直觉做出的决定也仅仅是直觉而已,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它没有其他依据。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羊群效应:在群体力量面前放弃个人理性判断,而追随大众的倾向,并否定自己的意见,而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的从众行为,以免上当受骗。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

面对“看上去跟自己相关”的观点和模糊不清的表述时,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对自己的判断慎之又慎。

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学会不轻易给自己贴上笼统的标签。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在对于同一理论或者同一命题的论证过程中,多种解释和证明过程中,步骤最少、最为简洁的正面是最有效的。

简洁而不简单,这便是“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正确使用方式。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他人。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野马结局: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

愤怒的情绪最容易伤害人体的器官。

提高自己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客观评价能力,同时需要主动释放愤怒情绪,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轻愤怒。

海格立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

当两个人产生矛盾时,如果其中一方试图报复,那么,最终必然加深对方的仇恨,甚至导致对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

随着社会规范日益成熟,仇恨、报复所带来的实际社会价值越来越小,而它对个人的负面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情绪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情绪宣泄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狂暴行为、倾述和哭泣。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习得性无助:长期积累的负面生活经验使人丧失了信心,继而丧失了追求成功的驱动力

要避免习得性无助,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情绪。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首先在精神上接受它,然后集中精力从容地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抹除忧虑。

第四章 约拿情结:从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人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因为要抓住成功的机会,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失败的风险。

“约拿情绪”使人的真实能力大打折扣。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跳蚤效应:内心默认了较低目标后限制了自身实际能力的现象。

一个人是否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与其能否取得重大的人生成就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有许多一生毫无建树,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足以释放全部的潜能。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适合的目标

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启示:目标要高,但是同样要合理

瓦赫拉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

“木桶原理”是一种管理学理论,用于组织管理,侧重于组织中不可有某个环节处于短板位置;“瓦拉赫效应”则适用于个人能力管理,侧重的是在个人发展中扬长避短。

无论做什么事,内心都要有一把尺子,衡量一下哪些事情是自己认为真正值得做的,哪些事情让自己觉得做了有意义。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内卷化效应”的根源是缺乏革新的动力,人们没有欲望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应对: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原地打转,而要让自己跑起来。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全身而脱。

最坏的环境不是身处险境,而是置身险境却没有自救能力。

第五章 马太效应:优秀源于一次次试错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一个最大的表现形式是资源的累积。拥有资源的人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因为资源本身会寻找别的资源去整合。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家应该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的暗示。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过于安逸的生活能消磨掉人的斗志,并在日常琐事中将个人的才华、潜力消耗殆尽。

人都是“激”出来的,因为人皆有惰性。

布利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心理学上,把因为反复权衡利弊而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毛驴效应”

哲学家表面上是以一种绝对理性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婚姻的,但实际上是因为对选择充满了恐惧,希望能以一种自以为理性的手段来对抗自身的恐惧情绪。

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

只要目标可行,那么,失败只是暂时的。

真正决定最终成败的,是你摔到后能否立即爬起来。

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能力无法取代坚持,机遇也无法取代坚持,教育也无法取代坚持。

要相信,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而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抵达。

第六章 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所谓以貌取人,便是首因效应的直观反映。

一旦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负面认识,想通过理性判断来改观,就需要花一些力气了。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在多种刺激呈继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

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在熟人之间的交往中,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甚至可以冲淡在此之前的印象。

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深入第地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做论断。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一种概况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具有这种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归类,这一过程就是类别化。

蔓蒂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行为语言,虽然无声,但最能打动人。

微笑是人际关系中最佳的“润滑剂”,无须解释,就能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微笑的精髓不在于技巧,而在于真诚。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虚假同感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

无法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解决不了对方的问题。

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需要你发自内心地体谅别人,并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和尊重。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自重感”

自重感最重要的一种认同方式就是主动赞美他人。

在人们的社交行为中,“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项重要原则。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相悦法则:人们总是更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真诚地喜欢他人,他人自然会用友情来回馈我们。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阿伦森效应”: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人们不光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且更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多看效应:只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有看到过的事物。

“多看效应”揭示了我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偏好。

彼此接近、常常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想提升好感度,首先要流行提高他人对自己的熟悉度。

改宗效应:想太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人们喜欢那些被自己说服的人更甚于那些一向符合自己观点的人。

人们通过和某人辩论,使某人改变观点,从而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最讨人喜欢的人物往往是精明而带有缺点的人。

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根本看不到任何缺点,反而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因为人是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缺点的。

适度地、有技巧地透露产品的某些缺陷,非但不会使顾客退却,反而有可能赢得他的深度信任。

与其让人心里猜测自己可能存在的缺点,不如直接暴露它。

第八章 路西法效应:所谓“心术”,不过是人性的博弈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环境中轮流出场。

不要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个“好人”就疏于防范。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在极端情况下,人类所谓的良知居然如此脆弱,只需要一道无可置疑的命令,就可以让许多人放弃对善恶的判断和对良知底线的坚守。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囚徒困境”,其实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极度自私,在单次博弈中逼得人不得不放弃最优解而去追求避免最坏情况发生的次优解。

破解之道:引入重复博弈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老也不少得

智猪博弈给我们的启示:作为竞争中的弱者应该讲究竞争策略,看准时机以逸待劳。

大猪和小猪之间的利益怎么分配,归根结底还是得看双方的实力博弈。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如果采取较为温和的处理方法,先退一步,待时机成熟,再采取适当的措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结局就不可能会好得多。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优先考虑对付最大的威胁,正是这个威胁为他们找到了共同利益,即联手打倒这个人,他们的生产概率才会增大。

懂得合作,尤其是要懂得在对比实力后找到潜在的合作盟友,有时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当人们由于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而产生“负债感”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我必须也为他做点什么”的偿还心里,哪怕是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人也是如此。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一旦人们做出某种决定,或者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强迫自己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他们之间的行为的正确性。

最好的说服技巧并不是说服的过程本身,能够想办法引诱对方做出承诺,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说服术。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人们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为了保证这种印象的一致性,人们有时会做一些理论上难以解释的行为。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时,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一个小要求。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人们通常希望再做一件小的、容易的事来平衡内疚心理。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越是禁止某件事情,就越是有人不计一切后果地去突破禁令。

“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两种心理:一是逆反心理,另一个是好奇心。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越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

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使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投资、消费中的种种陷阱


反驳轮效应:揭穿价格定位陷阱

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再只是为了获取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求本质

“可替代性极低的必需品”,本身非但不受供需原理限制,还能反其道而行之。

当某个单品突然涨价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好,我要立刻买下,否则它还会继续涨价”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消费者对于“自己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的预期是完全主观的。

“消费者剩余”并不会真的让消费者获得实际价值,却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消费者剩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个人的主观判断。是否“值得”真正有关的只有一个——他最多愿意为这个商品付出多少钱。

稀缺效应:“稀缺”是可以营造的心里压迫

在消费行为学中,因为“物以稀为贵”而导致的购买欲望提高的现象,就是“稀缺效应”的重要体现。

竞争带来的稀缺和饥饿一样,容易激发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渴望。

折扣效应:被理性趋势的感性消费

折扣本身并非陷阱,真正陷阱在于消费者对自己消费需求的预期上。

折扣是一种博弈,只不过在这场博弈中,商家的赢面远远大于消费者。

消费者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消费意愿和预期。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蠢的那个就行

“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会完全不顾某种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傻瓜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投机与投资的区别在于投机行为的关键并不是预测投资对象的价值,而是判断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路径依赖法则: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又决定未来的选择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顾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及专业知识。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被试者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

若是一直拖着不做,想着等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再开始,那么这件事情就可能永远也开始不了。

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是梦想,而是行动。如果你打算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它。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布利斯定理”: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做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规划的时间越久、越周密,真正做事时的效率就越高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和惰性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重,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言语和行为的正确性、权威性。

只有永远保持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不会对权威产生迷信;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有勇气去公开挑战权威。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

懂得沉默的人能在沟通中以静制动,用沉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意图,从而在时机成熟时一举掌握主动权。

许多人不能让给他人对自己产生好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沉默,不注意倾听。

工作成瘾综合症:“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工作狂”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通过超过一般限度的工作来获得心理满足。

对工作抱有热忱的人追求的是工作的结果和结果带来的成就感。而“工作狂”追求的是工作的过程。

绝大多数“工作狂”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通过高强度的工作欺骗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成功人士”。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所以,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提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德鲁克:组织结构想要避免臃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人员的数量。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

当人们获得物质奖励等外在报酬的时候,心态就变了,一是变得患得患失,唯恐自己的努力配不上奖励,或者觉得奖励配不上自己的努力。

管理者需要激发员工对工作本身的兴趣。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谷歌:每个员工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每一次努力是如何融入产品并被全世界的人使用的。

德鲁克: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胜任的工作,最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想要留住优秀员工,除了高薪,独特的环境也很重要。

罗森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正是这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对触犯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些小奸小恶,必须做到随时处理,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

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适合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所有坏的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第一次大刺激会让第二次的小刺激变得微不足道。

得到的越多,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少

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幸福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感受,能获得多少幸福,只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敏感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狄德罗效应”: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没有意识到自己渴望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无用的。

只有懂得放弃,才能制止欲望的无线膨胀,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人生需要选择,也需要舍弃,关键时刻的舍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适时舍弃的人生,才能再续辉煌。

本文来自惜文读书笔记(www.xiwen520.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wen520.com/1018.html

作者: Jordanmax

惜文读书笔记是面向职场人员的读书笔记网站。为您提供互联网、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教育书籍原文摘录,并且分享职场基本技能、项目管理和产品经理相关知识和经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