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第2章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第3章 推荐序
家庭教师的工作场域,是别人的家庭,他必须进入一个私领域,才能扮演中介的角色。
一个自觉与自省的家庭教师,必然会陷入“局外人/局内人”的困境,她会不断自问,我是要参与其间,还是要保持距离?
不曾被好好疼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爱是一种能力,然而,爱的方式需要学习。
父母每一次错误的爱的试验,都可能给孩子烙下永恒的暗影,埋下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第4章 自序:记得那些脸
我们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为这套方法教出了一个“成功”的小孩。坦白说,这样的想法其实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坏的打包成一团,再归因于“父母的管教”,不仅忽略了其个人特质,也忘了把他所处的环境纳入考量。
第5章 人子与猫的孩子
用成绩来决定体罚,我觉得这是最不负责任的方法,当下或许呈现出不错的成果,但之后可能会制造出更多问题。
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一旦犯错,拳脚就会伸过来。所以,他在答题时,眼前仿佛有个看不见的关卡,他无法跨越这道关卡,反复质疑,踟蹰再三。
小圆妈是家庭主妇,又不喜外出,也不热衷社交,她能说心事的伙伴就那么两三个。她的存在价值,是肯定,还是否定,主要交由丈夫来决定。然而丈夫给的期望太沉重,她一个人难以承受,只得分流给眼镜仔,分流给我这个一周不过出现五小时的外人。
第6章 一脉不相承
“现在想起来,反而觉得有些悲哀,我丈夫对女儿的爱是有条件的。”
最该认错、道歉的人,不是小叶,小叶不是坏小孩。
她作弊的出发点,是偷听到母亲的电话,想证明自己是这对父母的小孩。
最该认错、道歉的人,不是小叶,小叶不是坏小孩。她作弊的出发点,是偷听到母亲的电话,想证明自己是这对父母的小孩。
第7章 必须多动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得,孩子们对于“恶意”的侦测十分灵敏,一旦他们警觉到跟他们说话的人“来者不善”,会毫不犹豫地缩回自己的壳里。
仍有不少亚洲的家长服膺权威式的管教方式,他们相信,上对下的模式有助于亲子关系的稳定,介入孩子的私领域,也是保护孩子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种氛围下,强调孩子隐私权的声音往往会被压抑,甚至遭受攻击。
拥有秘密是辛苦的,拥有他人的秘密也很辛苦。
第8章 私的迷思
对于自己就读私校一事,巧艺的罪恶感越来越深。她歆羡同学的心态更严重了,不仅歆羡同学家境的富裕,更歆羡他们的无忧无虑。
有一种说法是,踏入任一职场环境时,最初的工作经验会影响到这个人之后对这份工作的理解与心态。
巧艺没有多少退路,相反地,这位学生的父亲给他铺好了太多条退路。
第9章 他没有家了
这世界上最伤人的话是什么?“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特蕾莎修女不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关心’
这是你的人生,就像是你有一块田,你认真去耕耘,最后结出漂亮的果实,这些果实就是你个人最好的礼物。别人看到你长出很好的果实,也许很开心,送你贵重的礼物,但也可能他的财力有限,只能给你祝福。
人生是自己的,你再怎么怨恨父母,也不该拿自己的未来陪葬吧?
他说得没错,在大人把他像枚棋子般移来换去的时候,叫他认真读书真的很愚蠢。
第10章 天赋
父母是一种太孤单的职业了,一旦他们的情绪找到出口,便会继续开发这条道路。
孩子们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为敏感,他们能轻易侦测出你对他们的行为有无真心。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
是以,面对纪太太的要求,我感到不安,她的做法跟陈小姐可说是彻底相反。我不确定,依照纪太太的想法走,到底会得到怎样的成果。
第11章 衣柜中的小剧场
贾宝玉的问题触碰到两个关键。比起同性恋,有更棘手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要求大人去相信,孩子也懂“感情”,甚至,孩子是有性欲的。贾宝玉十五岁,够大了。我告诉他:“你是正常的。再说,性不是什么肮脏的事,拥有性欲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第12章 怪兽都聚在一起了
小孩子最恐惧的事情,很好懂的,那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我所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把生命中的所有事情都视为义务,不讨论权利。赚钱养家是义务,时间到了踏入婚姻是义务,生小孩是义务,照顾父母直至他们老死是义务,为孩子牺牲奉献是义务,孩子长大了反哺老迈的双亲,自然也是一种义务。
教师的工时,远比外界所知的长上许多,离开校园,脱下拘谨的套装,摘掉严肃的面具,仍无法成功地从“老师”的角色中抽离。说穿了……是家长们不让老师出戏啊。
家长们最常误解的一件事情是:小孩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但对老师而言,小孩没有那么重要。
老师的职业需求,除了专业的授业能力、协助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得照顾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家庭情况,建立好家长与学校间良好的沟通桥梁,等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池,庞大的责任立即会压下来。
我个人很偏好这种“不问是非,先道歉再说”的解决方式,省时省力。可惜该方式在过去几年间被抨击得很惨烈,说会混淆小孩的价值观,教出低自尊的小孩。
更有不少家长把学校教育当作饭店的自助餐,可以满足他们所有的心愿。
一套规则,一定有你家小孩占上风的场面,也一定有风向不对的日子,这才是学校教育,想吃高级自助餐的人请找家教、补习班或者更小班、更贵的私校定。
第13章 高材生的独白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在此我是说小孩,都是独一无二的。
母亲两极化的反应,让我成了一个非常好胜、得失心很重的人;此外,为了和喜怒无常的母亲相处,我变得很敏感、很擅长察言观色。
假使人生是一部字典,让母亲挑出她最热爱的两个字眼,我想很可能是“检讨”与“进步”。
妹妹活在一个冷热分明的世界里,她在家中是个饱受母亲讥嘲的苦情角色,到了外头却是众星拱月的风流人物,一群年轻男孩为了得到她的青睐而争风吃醋。
在小孩已经做了很冗长的练习之后,再怎么好玩的游戏也会索然无味,小孩的玩心尽失,只想躺平休息。
其次,母亲对于“成功”的认知太狭隘了,她定义中的成功,就是在学术上、职业上取得稳定、可供辨识的成就。
教育亦然,真正打击到小孩的,是成绩本身,还是家长们看待小孩成绩的评价与目光?
母亲是给了我们发言的机会,但纳入参考的概率很低;她重视我们的情绪,但更要求我们重视她的情绪。
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只是这些小孩的故事没人关心,人们不喜欢失败的例子,只想倾听教育神话。
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只是这些小孩的故事没人关心,人们不喜欢失败的例子,只想倾听教育神话。
第14章 后记:莫失莫忘
母亲无心插柳地培养了我和弟弟的阅读能力,她想读书,想学字,她把我和弟弟牵到书店去。
“一个人成绩好但品行恶劣,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大脑有东西的人,做起坏事来会更可恶。”
她认为,考试的意义在于检验你的学习情况,考好考坏都是珍贵的信息,目的是要我们清楚自己的知与不知。
“你可以玩计算机,我不阻挠你,只要完成学习就可以玩。你打游戏时千万要尽兴,可是你读书时一定要专心,不要再想游戏的事情。”
小孩读书的时候想着玩,是以书读得七零八落,等到该玩的时候,又想起未完成的作业、未备妥的考试,玩起来又充满罪恶感。
平衡“玩”与“读书”的界限很难,很多家长不愿做这课题,就想了一个很取巧的方式:尽量压缩小孩玩乐的时间。
家长可以给意见,提供给小孩你的观点,与小孩讨论,但是,做出最终决定的人最好是小孩。
我这才懂了,聆听学生的心事,这种行为看似毫无效率,其实也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行为。教育未必得在全部时间里塞满学科知识,一定也有其他值得言说的,例如学生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