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文读书笔记 社会科学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读书笔记摘抄摘录 陆铭 豆瓣评分 8.8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读书笔记摘抄摘录 陆铭 豆瓣评分 8.8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欧洲正经历大考 如果从经济逻辑出发,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两大因素…

上篇 大国难题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欧洲正经历大考

如果从经济逻辑出发,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两大因素:一是市场分割,二是统一货币。

2.大国为何如此迷人

现代服务业都需要一定的规模来吸引全世界的一流人才。

一个国家的最优规模取决于国家规模增加带来的收益与治理成本增加之间的权衡。

3.大国的难题

每个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其他地方把自己的经济资源吸纳过去。

4.发展中大国的困境鱼机遇

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扭曲现象鱼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有关。

大量的国民收入被投资者的资本收益占有,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持续下降。当家庭消费收到抑制时,持续增长的投资和出口便成了消化产难的出路。

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就是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举措。

5.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由于当下的户籍制度,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定居的制度障碍比欧盟国家间的障碍还大。

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对老百姓征税。

大的信托公司都不愿意帮欠发达地方的政府融资,而小的信托公司做这类业务,同时就收取更高的融资成本。

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均等,是大国发展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讲中国经济集聚过度了,毫无数据支持。

当经济和人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集聚之后,集聚的速度会减缓,但集聚的程度并不会下降。

所有实现了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都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家,生产要素流动会使得要素回报均等化。

2.自由移民的意义

自由移民本身就是缩小区域差距,并在国内部实施统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重要保障。

人多了,协调成本就上升,统一的行动和管理就难出现,生产就难免是小规模而低效率的。

只有自由移民才是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

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太集聚了,而是长期以来,人口的集聚未能与经济集聚同步。

3.空间的力量:3M3D

区域发展策略的重点就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间的距离,降低贸易成本。

国家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自由其实主要就是劳动力流动不自由,资本相对来说是自由流动的。

只有通过发展城市来让农民不断变为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才能最终减少贫困。

政治干预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开发区遍地开花,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产业园。

全国的新城规划人口加起来有34亿。

规模经济导致专业化,专业化又进一步产生学习效应。

4.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是否可以允许跨省流动的农民将与宅基地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转让给他工作和居住的城市呢?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关键词:城市化、集聚、行政配置资源、效率损失

1.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为城市化“立法”

城市化的问题本质上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问题,而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本质上是不同的居民或企业不同的城市之间如何选择居住或生产地点的问题。

政府可以从提高正外部性和减少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弥补市场缺陷。

1975年的宪法将人口自由迁徙的权利删除了。

2.世界不是平的

经济集聚是有内在规律的。

中国人口集聚过程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今天中国的情况是沿海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不断上涨,但中西部则抱怨农民进场找不到好工作。

用于工业园和新城的建设用地指标和专项转移支付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地方政府负债。

4.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效率的不断提升。

从全国范围来看,通过限制东部土地供应鼓励企业到中西部投资,结果是资源配置效率出现明显的恶化。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关键词: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力短缺、产业政策、资本深化

1.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对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急需的未必是互联网和宽带通讯,道路和机场的建设更为重要。

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

2.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我们不在土地配置政策上作重大改变的话,中国在土地利用效率上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

让沿海城市购买中西部的建设用地指标实际上就是是一个天然的财政转移机制。

在公共政策讨论中,经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用既有政策下的结果来反对改革。

3.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中国正在出现大规划的家庭分局现象。

只有规模经营才能让农业成为能够致富的产业,才可能让一部分人愿意留在农村当农民。

中国早就该放弃GDP指标的考核,不放弃也应该从GDP总量增长的考核转变为人均GDP的考核。

4.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工资上涨的重要原因是土地政策干预下生活成本的上升。

好的产业升级是建立在劳动者技能提升的基础上的。

实际利率低,企业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发展了大量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5.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要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正确的方式也应该是投资于“人”,而不是直接投资于生产。

中国制造业缺的是技术工人。

让农民工能够在东部接受职业教育,这样做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总体效率。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关键词:规模经济、人口密度、工资、包容性就业、技能互补

1.大城市的生机

房价就好比是获得便利性的“入场卷”。

2.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

大学生的集聚却带来了对大量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低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利于服务业

3.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宽马路的堵塞因为缺少小马路进行交通分流而得不到缓解,

4.“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对低技能劳动者数量的限制,将减少体力型服务的劳动供给,其结果导致此类服务价格上涨。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关键词:大城市、国家规模、首位城市、巨型城市

1.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不科学的认识继续主导人口规模政策的制定

2.国家规模鱼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就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总人口怎么布局

3.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用行政力量来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影响的不仅是城市,也会波及整个国家。

4.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经济增长决定了外来人口的增长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关键词: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外来人口、耕地、环境

1.城市规化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劳动力流动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收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中国城市间人口规模的差异远远低于世界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

在城市规模的物理极限到来之前,价格机制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扩张的力量。

今天,在中国的大城市感受到的公共服务压力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按户籍人口来做规划有关,也与对常住人口的增长趋势估计不足有关。

大学生落户大城市的门槛应该降低,这才更有利于大城市的发展。

2.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解决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局面的方法有两条,一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要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年轻化。

现有的大多关于市民化成本的核算均存在严重高估的现象,而真实的市民化成本远没有预想的那么高。

3.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退耕还林才是耕地减少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土地(或使用权)应该可以为农民资产收入,而不只是承担社会保障功能。

4.拥挤的绿色城市

以环境为目标而放弃发展是不明智的。

生活方式越是与人性一致,这样的城市才越宜居。

追求物质富足仍然是人性的首要因素,然后才是对自然环境、安全、社会和文化条件,以及公共治理的追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关键词:户籍制度、身份、消费、收入差距、社会融合

1.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中国的城市存在着某种筛选机制,相对健康的留下,而不健康的负担却抛还给了农村。

2.歧视的原则

如果既要维护户籍带来的特权,又要通过行政力量来控制人口,这样的矛盾是永远得不到化解的。

即便要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也必须以市场的手段来进行,而不能简单粗暴地以行政力量进行干预,更不是要违背市场力量,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理解为要减少特大城市人口。

价格机制虽然不是完美的,却是最公平的,政府要做的是对收入差距本身进行调节,而不是直接去干预价格机制。

人们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本上还是因为自己处在既得利益中。

3.户籍制约了消费

不能安居乐业的预期会制约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4.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其实那些与身份有关的收入差距是特别有害的。

如果农民进了城,却没有融入城市生活,那么,这就会阻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5.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与直接干预收入相比,更长效的政策是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缩小居民的实际福利差距,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6.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关键词: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民窟、治理

1.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在中国城市,往往是城市扩张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职住分离,结果加剧了拥堵。

美国城市的犯罪率下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融合。

2.治理“城市病”:宜梳不宜堵

政府的政策应该要科学规划人口,多渠道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而不是限制需求。

3.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大城市的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多以服务业为主。

4.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避免城市出现贫民窟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城市发展源源不断地为进城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未其提供适度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5.城市管控:对人,还是对行为?

人口进入大城市即使产生负外部性,也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不是因为人口数量。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理想状态就是一个参照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将逐步向这个目标靠近。

不能通过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和阻碍生产要素流动来发展经济,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就在于它为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平等的权利。

本文来自惜文读书笔记(www.xiwen520.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wen520.com/845.html

作者: Jordanmax

惜文读书笔记是面向职场人员的读书笔记网站。为您提供互联网、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教育书籍原文摘录,并且分享职场基本技能、项目管理和产品经理相关知识和经历。
返回顶部